1. <tbody id="55m4h"><pre id="55m4h"></pre></tbody><legend id="55m4h"></legend>
        <rp id="55m4h"><acronym id="55m4h"><blockquote id="55m4h"></blockquote></acronym></rp>
        1. <tbody id="55m4h"></tbody>
        2. <em id="55m4h"></em>

          新會區全力推動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鏈式”發展

          2023-3-29     

          導讀

          新會區將以現有修拆船企業為基礎,通過綜合利用拆船廢鋼資源,大力發展下游關聯行業,使修拆船工業能夠得到合理延伸,形成以船舶無害化拆解、材料及設備深加工以及循環再利用為主,具備較高科技含量的產業鏈。

          在新會銀洲湖區域,一艘艘建造中的船舶、海工裝備擺開“巨陣”,整齊排列在岸線上,蔚為壯觀。作為我市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的核心區,這里正見證著全球最大寬扁淺吃水型半潛駁船的誕生,也是現代節能型小靈便散貨船占有率全球第一的“南洋型”船誕生地。

          新會區明確提出,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做大做強中小型船舶細分領域,積極開拓特種船領域,在各類船舶零部件及海工裝備領域引資引產,實現從零到有、從有到優,構建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鏈,豐富船舶與海工裝備產品類型,鼓勵從業企業向分段式、總裝式先進生產模式進行技術改造,探索發展游艇度假特色旅游業,深化產業對外合作開發水平。

          強鏈環節

          新會區立足現有游艇和海工作業船制造基礎優勢,圍繞推動船舶制造產業高端化發展目標,以海星游艇、航通船業等骨干企業為基礎,積極引進游艇等民用船舶骨干企業以及海上平臺多用途工作船、海洋調查船、平臺供應船等海洋工程作業船及輔助船龍頭企業,推動船舶制造產業往高端化發展。

          穩鏈環節

          新會區將以促進船舶制造業開展技術改造、提升產業競爭力為主攻方向,引導航通船業、南洋船舶、海星游艇等船舶制造企業拓展和優化船型產品,逐步向高技術船舶及海工輔助船領域轉型升級,突破傳統船舶行業產能過剩困境。加快推動船舶制造企業產品轉向集裝箱船、油船、化學品船、液化天然氣(LNG)船、液化石油氣(LPG)船等高技術船舶領域,及鋪管船、挖泥船、起重船、鉆探船、半潛船等海工輔助船領域。通過引入引進龍頭企業和先進技術力量,加快整合中小船企合并,進一步提升新會區船舶工業的綜合實力,實現破局發展

          建鏈環節

          當前,江門市缺乏具有產業帶動能力強的海工裝備企業,新會區將結合江門市大廣海灣經濟區建設規劃,擇機差異化重點發展鉆井平臺、生產平臺等石油鉆采專用設備,擴大海工裝備生產規模。

          補鏈環節

          為滿足江門市船舶與海工裝備企業制造配套需求,新會區將以新會銀洲湖、珠西新材料集聚區為重點發展區域,適當引入船舶和海工裝備配套設備的骨干企業,積極突破舾裝設備、甲板機械、艙室設備、壓載水系統、船用管系及錨泊系統等關鍵部件的配套發展,逐步向上延伸產業鏈條,打造船舶及海工裝備制造配套基地。

          延鏈環節

          新會區將以現有修拆船企業為基礎,通過綜合利用拆船廢鋼資源,大力發展下游關聯行業,使修拆船工業能夠得到合理延伸,形成以船舶無害化拆解、材料及設備深加工以及循環再利用為主,具備較高科技含量的產業鏈。

          乘著新一輪海洋工程市場回暖的東風,新會區正以全面提升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集聚發展,匯聚新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一是加快轉型升級,突破傳統造船業困局。通過實施“工業振興”和“園區再造”工程,以南洋船舶、海星游艇、航通船業等骨干企業為基礎,推動船舶制造企業向高技術船舶及海工輔助船領域轉型升級,通過引入引進龍頭企業和先進技術力量,加快整合中小船企并,進一步提升新會區船舶工業的綜合實力,實現破局發展。

          二是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通過實施“科技引領”工程,以技術改造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支持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及重點配套設備的科技投入,支持關鍵共性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促進船舶制造業的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重要產品制造本地化。加強船舶技術創新服務,推動產業上下游企業加強合作,增強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能力。同時,通過財政、金融、稅收、租賃和保險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提供良好的戰略發展環境,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行業的支持力度,加快游艇經濟的發展,完善游艇生產與服務配套產業鏈。

          三是加快人才培養,夯實船舶工業發展的智力基礎。深入實施“人才倍增”工程,按照政府推動、市場主導、企業為主體的原則,組織實施人才培養計劃,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完善從研發、生產到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培養研究實用型人才,與省內外知名院校建立長期人才合作戰略協議;通過專家講座、聯合辦學、海外輪訓等多種形式,培養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急需的科研人員、技術技能人才與復合型人才。

          四是發揮僑鄉優勢,加快游艇旅游服務業發展。借助“港澳融合”“僑都賦能”工程,以銀湖灣為核心,打造銀湖灣游艇基地,建設綜合性游艇及客運碼頭。以銀湖灣濕地公園、崖門宋元文化古戰場和古兜溫泉度假村等為近海休閑度假旅游點,結合港澳休閑市場特征和需求,開辟聯通港澳、串聯各景點的游艇線路,擴大游艇制造需求。同時,加快推進優勢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謀劃好“游艇全國公開賽”等活動,加快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五是延伸產業鏈,增強產業配套能力。充分利用江門市金屬制品產業基礎優勢,鼓勵船舶與海工裝備企業加強與省內外船用柴油機、鋼鐵、有色金屬、工程機械等龍頭企業的戰略合作,通過并購、參股、聯合等方式,整合資源、優化結構,突破船舶與海工裝備關鍵部件研發、生產薄弱環節,提升技術集成和設備成套化水平,加速產業集聚,增強集群配套能力。圍繞高性能船用發動機、高附加值的專用精品寬厚板、船用錨鏈、船用甲板機械設備等系列產品,展開聯合攻關,突破技術瓶頸,滿足造船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需要,并逐步拉長產業鏈條,大幅提升船用設備本地配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