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body id="55m4h"><pre id="55m4h"></pre></tbody><legend id="55m4h"></legend>
        <rp id="55m4h"><acronym id="55m4h"><blockquote id="55m4h"></blockquote></acronym></rp>
        1. <tbody id="55m4h"></tbody>
        2. <em id="55m4h"></em>

          循環經濟

          2013-12-05     

          ●什么是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按照清潔生產的方式,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生產活動過程。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

          ●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

               一是新的系統觀。循環是指在一定系統內的運動過程,循環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循環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置身于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將“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系統建設作為維持大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

               二是新的經濟觀。在傳統工業經濟的各要素中,資本在循環,勞動力在循環,而唯獨自然資源沒有形成循環。循環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僅僅沿用19世紀以來機械工程學的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系統中,經濟活動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

               三是新的價值觀。循環經濟觀在考慮自然時,不再像傳統工業經濟那樣將其作為“取料場”和“垃圾場”,也不僅僅視其為可利用的資源,而是將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于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四是新的生產觀。傳統工業經濟的生產觀念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而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循環使用資源,創造良性的社會財富。在生產過程中,循環經濟觀要求遵循“3R”原則: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e)原則,即在生產的投入端盡可能少地輸入自然資源;產品的再使用(Reuse)原則,即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種場合使用;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實現資源再循環。同時,在生產中還要求盡可能地利用可循環再生的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如利用太陽能、風能和農家肥等,使生產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態循環之上;盡可能地利用高科技,盡可能地以知識投入來替代物質投入,以達到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和諧統一,使人類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五是新的消費觀。循環經濟觀要求走出傳統工業經濟“拼命生產、拼命消費”的誤區,提倡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就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同時,循環經濟觀要求通過稅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一次性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如賓館的一次性用品、餐館的一次性餐具和豪華包裝等。

           

          ●什么是節約型社會

               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更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此中“節約”具有雙重含義。其一,是相對浪費而言的節約。其二,是要求在經濟運行中對資源、能源需求實行減量化。即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用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資源),創造相同的財富甚至更多的財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種廢棄物。這種節約要求徹底轉變現行的經濟增長方式,進行深刻的技術革新,真正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肮澕s”的這兩重含義是內在統一的,必須統籌兼顧,不能片面理解。

          ●為什么要建設節約型社會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從資源擁有量來看,雖然我國資源總量不少,但人均資源相對貧乏,資源緊缺狀況將長期存在。從新中國成立以來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來看,我們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資源、粗放式經營的經濟發展之路,存在著高投入、低產出和浪費嚴重的現象。過去的20年,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國內儲蓄率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是,由于中國資源的浪費、生態的退化和環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義國內儲蓄率”的真實性,即中國國內儲蓄率中的相當部分是通過自然資本損失和生態赤字所換來的,這種以資源超常消耗和生態環境的嚴重退化作為代價的經濟收益,必須進行有效地修正。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突出。要緩解資源約束的矛盾,就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充分考慮資源承載能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如何建設一個資源節約型的社會

               根據我國資源緊缺的基本國情,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選擇一條與發達國家不同的資源組合方式,即非傳統的現代化道路,關鍵在于促進資源的節約,杜絕資源的浪費,降低資源的消耗,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生產率和單位資源的人口承載力,以緩解資源的供需矛盾。

               首先,要將節約資源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來認識,把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目標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將“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共同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并在實踐中推進這一基本國策。不僅要把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這一目標,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而且要以此為依據建立綜合反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體現科學發展觀、政績觀的指標體系,構建“綠色經濟”考核指標體系,實現“政績指標”與“綠色指標”的統一,徹底改變片面追求GDP增長的行為。

               其次,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改變透支資源求發展的方式。要著眼于充分調動大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著眼于滿足大眾的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必須把資源保護和節約放在首位,充分考慮資源承載能力,辯證地認識資源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要加大合理開發資源的力度,努力提高有效供給水平;要著力抓好節能、節材、節水工作,實現開源與節流的統一。

               第三,通過經濟杠桿,推動節約資源,倡導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循環經濟模式和綠色消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要盡快建立以節能、節材為中心的資源節約型工業生產體系。通過技術進步改造傳統產業和推動結構升級,對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級產品出口加以控制,按照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如在能源、交通、金融等行業大力推進信息化,力爭用信息技術降低對能源的消耗。

               第四,必須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手段,促進資源的有序、高效開發和利用。要在資源開采、加工、運輸、消費等環節建立全過程和全面節約的管理制度,要健全和完善《節能法》,并加大實施力度;盡快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政府要進行制度設計,建立能源、資源審計制度,與現行的環境評價制度共同構成社會性管理的新框架。

               總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我國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選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